當前位置:

[湖南日報]幸福的煩惱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楊軍 石科圣 龔志 陽麗萍 編輯:redcloud 2013-07-26 17:42:18

副標題:——“種糧大戶夏根固的故事”(一)

摘自2013年4月14日《湖南日報》,點擊進入原版

編者按

夏根固是全國種糧大戶,從15歲開始種糧,至今已有45年,種田面積越來越大,越種越有癮。種糧過程中,他的身上發(fā)生了很多故事,既有幸福的煩惱,也有嶄新的期盼。

種糧大戶在糧食生產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努力提高農戶集約經(jīng)營水平。我們要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采取多種辦法,扶持發(fā)展聯(lián)戶經(jīng)營、專業(yè)大戶(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生產經(jīng)營中,種糧大戶有哪些困難和煩惱,哪些期待和希望?為此,從今天起本報《記者在基層》欄目特推出“種糧大戶夏根固的故事”連續(xù)報道,讓讀者更多了解種糧大戶的酸甜苦辣。

本報記者 楊軍

通訊員 石科圣 龔志 陽麗萍

犁耙水響鬧春耕。4月11日,記者來到沅江市全國種糧大戶夏根固在大通湖南灣湖基地租種的田里,看到10多臺高速插秧機來回穿梭,一派忙碌景象。機器過處,嫩綠的秧苗一行行整齊排列在稻田里,惹人喜愛。 “今年將比去年提前2至3天插完早稻。”今年60歲、一身泥巴的夏根固對記者說,在他租種的1.5萬畝早稻田中,有1.1萬畝是機插秧,從4月7日開始,28臺高速插秧機、6臺手扶插秧機輪番作業(yè),一個星期就能掃尾。

夏根固是一個種了45年田的“老把式”。他說,秧苗提前兩三天插完,禾苗齊穗時間就能提前7天,稻谷成熟期可提前5至7天,這能使晚稻避免9月下旬可能出現(xiàn)的寒露風。在他眼里,趕上農時就會有好收成。

種了那么多年的田,夏根固往年春耕時總感到搞手腳不贏,今年能有這種“游刃有余”的感覺,是他摸索出來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夏根固育秧法”幫他搶了時間。

過去,在插秧時由于秧苗不盤根等原因,把育好的整盤秧苗裝到插秧機上并不容易,搬運時易損壞秧盤不說,機插時還易散秧爛秧、出苗不齊,事后仍得人工補苗,費工費時。愛動腦筋的夏根固琢磨著怎樣解決這一難題。一次,他從當?shù)剞r民用的香瓜苗地膜上受到啟發(fā):可不可以也在秧盤里加層地膜呢?他在沅江市農業(yè)和農機部門指導下,與沅江一家公司一起做試驗。他們把當?shù)厥a的麻布制成地膜鋪在秧盤上,上面再放營養(yǎng)土和谷種,待谷種發(fā)芽長根后,其根系穿過營養(yǎng)土與麻布地膜連接成一體。經(jīng)3年實踐和省里組織的專家多次對比試驗,這種以麻布作底質纖維的環(huán)保型地膜,解決了過去機插育秧中的技術難題,還具有可降解無污染、增肥和耐寒保溫等特點。去年種晚稻時,夏根固大面積采用這一技術,每畝節(jié)省谷種、秧盤、人力等成本130元左右,加上產量增加,每畝增收200多元。

今年初,省農機局專門發(fā)文,在全省推廣“夏根固育秧法”。

“夏根固育秧法”獲推廣,夏根固的煩惱也隨之而來。來他這里學習取經(jīng)的、開現(xiàn)場會的客人一撥接一撥,聯(lián)系參觀考察和請教的電話更是一個又一個,他一天要接四五十個電話。“現(xiàn)在一塊電池根本用不了一天。”精瘦的夏根固對記者說,從3月底到現(xiàn)在半個多月時間里,他接待了15批客人,感到實在吃不消。

沅江市農機局局長郭建平說,秧好半年禾,苗好半收成。水稻機插是目前我省水稻機械化生產的短板,去年全省機插秧率僅為10%,離全國30%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而“夏根固育秧法”為水稻機插解決了一大難題,將推動全省水稻機械化生產整體水平的提高。因此,他們把“夏根固育秧法”進行提煉上報,還為各地機插秧提供技術指導。他們相繼召開了農技站長、農技員參加的動員會和農機大戶、種糧大戶參加的培訓會,推廣“夏根固育秧法”,并在草尾鎮(zhèn)建了50個大棚,用“夏根固育秧法”育秧。

對夏根固的煩惱,郭建平感同身受。他說,夏根固的煩惱是幸福的煩惱,一方面說明他搞的東西好使、管用,大家都想學。另一方面說明農民在農業(yè)科技熱情高漲的同時,也存在眼見為實、謹慎行事的心理。農技推廣有一個較長的過程,農技推廣任務也不應由一個種糧大戶來承擔。他們將加大工作力度,解除夏根固的煩惱。目前,他們已聯(lián)系一個廠家,建立一條專門生產麻布地膜的生產線。在將來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引導社會力量運用“夏根固育秧法”建立商業(yè)化育秧工廠,為農民和種糧大戶提供專業(yè)化社會化育秧服務。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楊軍 石科圣 龔志 陽麗萍

編輯:redcloud

閱讀下一篇

返回紅網(wǎng)首頁 返回沅江新聞網(wǎng)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