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顏益意:把縫衣做成一門藝術

作者:鐘祖彪 孫帆 王首珺 編輯:redcloud 2020-08-19 09:26:30

紅網沅江市分站6月23日訊(通訊員 鐘祖彪 孫帆 王首珺)顏益意是湖南新馬制衣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但在這家上千名員工的廠子里,卻有著響當當的名聲,他是全廠生產技能比武的冠軍,是連年的優(yōu)秀員工。他每天忙碌在流水線上,卻始終追求卓越,執(zhí)著創(chuàng)新,成了公司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干。

初見顏益意,他安靜地坐在縫衣車間,眼睛專注地看著縫紉機,雙手將衣料流暢地推過輕聲歌唱的針尖。

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看出,他的縫紉機與別的工友的縫紉機不一樣。他的縫紉機上還佩著一條筆直的帶子。這個設備,是顏益意發(fā)明的一個縫衣“神器”。

2013年,新馬制衣公司開始代工一個外國品牌,這個品牌的制造過程中有道獨特工序拉通肩,但公司的雙層鎖鏈機不是專為拉通肩設計的,操作起來總是不順手,容易出現質量問題。顏益意在生產的過程中,也發(fā)現了這個問題。遇事愛動腦筋是顏益意的優(yōu)點,他選擇自己動手改造設備。在嘗試了多種技術改造后,一次他用一種包裝紙墊在臺板上操作時,發(fā)現摩擦力剛好適度,布料能夠平穩(wěn)推送,他大喜過望。這個小創(chuàng)新發(fā)明,應用到了全廠衣車上。

顏益意是個追求完美的人,他認為紙質材料易磨損,難固定,這個創(chuàng)新發(fā)明還需完善提高。后來又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失敗、再嘗試,終于選定一種摩擦系數合適的橡膠片作墊片,臺板兩邊加裝壓條固定, 拉通肩不再變形走樣起皺,A品率從65%提高到97%,工效也有很大提高。這個創(chuàng)新發(fā)明,在新馬制衣以及其他一些制衣公司得到推廣。

“歷時一兩年的時間,才把這個技術完善下來。”顏益意安靜地說。

家住農村的顏益意初中剛畢業(yè)就外出打工。坐在流水線上,他曾經不斷地質疑自己,年紀輕輕,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日復一日地生活下去嗎?但當他看見身邊的工友投身于平凡的崗位,卻不斷地鉆研新技術,適應新時代,讓自己變得不平凡時,他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工作的動力,向榜樣學習,動腦筋工作,踏踏實實地生活,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車縫工作看似簡單,套里布,裝門襟,上領子,拉通肩,挑山腳,砍袖口,開口袋,似乎技術含量不高,不必費什么心思。但顏益意不這樣認為,他把技術和手藝當作立身安命的根本,兢兢業(yè)業(yè),精雕細琢,一門心思操練技藝。他把車縫技術要領分解細化,每一個動作都練得像武功招式一樣規(guī)范嚴謹。他把車縫手式分解為六個主要動作,練得得心應手,出神入化,隨著身體的輕微俯仰,兩手在衣車上推送拉轉,動作行云流水,連貫流暢,絲絲入扣,無一多余,像音樂一樣歡快,像舞蹈一樣優(yōu)美。去年全廠技術比武,他在拉通肩和砍袖口兩個項目競賽中,很輕松全部拿獲冠軍。

工友熊艷平告訴我們,自己和顏益意是十幾年的工友了,但學習技術總不如他一樣迅速,一樣容易。“我們廠里所有的領導都說,做同樣的事,別人很吃虧,顏益意卻像玩藝術。”熊艷平說。

長年累月的工作,顏益意練就了一個獨門神技,他能用耳朵聽出撞針聲音。一根小小的縫針在運動中,因布料的質地和厚度原因,有時會發(fā)生細微的撞損,一臺車機,一周大概會出現一兩次,撞針后,布料的針眼變大,線腳松歪,等到發(fā)現時,常常出來好幾件次品了。而顏益意總能在喧囂的車間里,在撞針的瞬間聽出聲音,及時換針。

“順利時,撞針是快樂輕松的,撞歪了,撞針是痛苦的。”顏益意笑著說道。

從一名初中畢業(yè)生,成長為一名可能解決生產問題的技術能手,顏益意付出了很多。在流水線上追求卓越,是因為他擁有自己樸質而又踏實的夢想。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顏益意想和向前發(fā)展的企業(yè)一樣,扎根沅江,美好生活。

“我們的公司馬上要進入現代化,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努力學習,努力創(chuàng)新 跟上這個步伐,我還要在沅江買一套房子 在新馬長期做下去。”顏益意對未來信心滿滿。

作者:鐘祖彪 孫帆 王首珺

編輯:redcloud

閱讀下一篇

返回紅網首頁 返回沅江新聞網首頁